继续推进反腐制度设计,规范约束权力运行等六项任务。
依法治国的大气量,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伤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态度不松,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张旗鼓,就是要不断、清晰地发出中国要搞的法治是什么样的法治的强烈信号。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决防止权力和金钱相结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要防止权力过多干预市场、边界不清——改革限权,确保权力界限清晰分明。
必须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当然就应该把权力关在法治的笼子里,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防范市场利益的诱惑。新中国建立时,我们党通过召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代行宪法的《共同纲领》,以后又颁布了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依法领导和管理国家、社会。
5就是要形成五大法治体系,即: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绝不会少,我们不仅要排除来自国外的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干扰,还要克服来自我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克服自己头脑中种种幼稚的片面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二要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2 三个全面的关系 要清醒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还要把这次全会做出的《决定》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去认识。
所以,必须看到今天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面临着复杂的考验。我们学习领会这次全会的精神,贯彻这次全会通过的建设法治国家的行动纲领,我感到有六个关系需要正确领会和把握。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立宪的条件具备后,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宪法起草,并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后实施。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开始,就强调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总章程。关于科学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好,从长远来讲,就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当前来说,就是要抓住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的战略机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次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二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党的十二大党章中也明确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对民主和法治有了一个崭新的宏大目标,这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要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的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党和法治关系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就畅通无阻了。
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决定》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来解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时候,既要认真研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又要掌握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综上所述,从党和国家大局来认识这次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决定》指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个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是一部很好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此,一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起草工作做说明时,深刻地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总之,我们在这里研究和讨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关系,是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认识。一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法治专门队伍不仅要有精湛的法学知识和业务,还要善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4 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要深刻认识这次全会及其提出的依法治国行动纲领的意义,还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在我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提出的,是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中取得的新进展。进入 李君如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 。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在法治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进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我们有魄力进行这场革命,我们也一定有能力领导好这场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法治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标签: 汉能联手泰安长安推出薄膜供电餐车 2018年玻璃行业十大新闻 2018年12月2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汉能60家薄膜发电体验店开业 覆盖21个省市 山东太阳能产业疾走转型路
评论列表
依法治国,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是人民,还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第二,你治谁?依法治国是治国家机器,是治国家权力,是治国家的事务,所以,依法治国首先应该治官,要依法治官。
我们所选择的法治道路就是达成这一总目标的道路,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必须以中国的客观现实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
第二个亮点,就是明确了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治与法治 之争,实际上只是在治国方略和手段上的分歧,也就是统治者按照什么手段去统治国家的问题,既不涉及法律的内容问题,更未上升到政治哲学层面。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未明确地将法治建设建立在明确的性恶论假设之上。